前言:田园综合体是集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市一些村庄积极开展综合提升,因地制宜培植“农业+文化+旅游”新业态,这些村庄也由“藏在深山人未知”的小山村转换成为古朴且现代、传统且开放的美丽田园综合体。
这几天,盂县西潘乡东头村特别热闹,平时寂静的小山村里,多了不少外地游客。村里的稻田开始插秧后,许多得知消息的游客特意赶来观看、游玩。
“现在的东头村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城里的人听都没听说过咱村,现在很多外地人来村里游玩,体验种植水稻、采收水稻,将来还能到大棚里采摘新鲜蔬菜,品尝地道的农家饭。”村民孙利民高兴地介绍着村里这几年的变化。这些变化得益于村里正在建设的稻香田园综合体。
“东头村位于乌河川旁,我们就给稻香田园综合体项目取名‘青禾川’,这是我省首家集循环农业、景观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稻香田园综合体。”东淼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鑫凤说。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东头村位于盂县西北部,距县城较远,村里常住人口300多人,大多以种地谋生。因观赏水稻而慕名来到东头村的游客发现,这个偏远的村庄除了机械播种水稻有意思,村里的环境也值得驻足。村容整洁、道路平坦,村口还修建了鱼塘、凉亭、长廊,是村民和游客休闲纳凉的好地方。
远离工矿区的东头村依山傍水,空气清新,土壤肥沃,这些都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看到这些优势,李鑫凤创办的盂县东淼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把“试验田”选在村里,2017年种植了700多亩水稻并获得了成功。东头村的稻田因此登上央视,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点之一。东淼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村里的带动作用逐渐凸显。
循着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发展思路,李鑫凤有了建设稻香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在去年的基础上,李鑫凤将土地进一步平整,扩大到近800亩。他们还从太原请来专家,在本地育苗。5月25日,经过一个多月的育苗,6个大棚的水稻秧苗具备了栽植条件。目前,800亩水稻基本栽种完成。下一步,东头村将对800亩稻田进行统一规划,以东头村为主体建设稻香小镇,在稻田附近规划采摘区、水上乐园等项目,在村里配套建设农家乐,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观赏、娱乐、餐饮、住宿等服务。
如果说东头村因水稻种植而闻名,那么盂县孙家庄镇王炭咀村则用一片花海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这个仅有300多人的村子,因为举办了一场旅游文化活动而被市民知晓,成为许多游客出门郊游的新目标。不仅仅是东头村和王炭咀村,在我市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山村因地制宜发展田园综合体,走上了以田园为特色、以产业为基础、农旅融合发展的道路。
强化基础改善民生
特色农业的发展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来了活力,而产业融合发展也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民生事业的发展和改善。
“咀”在盂县方言中有小山头之意,王炭咀村正位于一处地势较高的山坡上。沿着干净整洁的柏油路,穿过一座气势雄伟的牌楼,王炭咀村便呈现在眼前。
近几年,王炭咀村全力打造宜居乡村,积极开展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五大工程,对村中干主道进行硬化,过去村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象不复存在。沿着王炭咀村的入村主干道前行处处是景,山谷种有万寿菊、格桑花,山头是成片的核桃林,村民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全村的绿化覆盖率达到60%。
随着全村环境卫生清理工作的开展,王炭咀村面貌焕然一新,干净整洁成为游客的第一印象。此外,村中主要街道还安装了路灯,彻底改变了村民摸黑走路的历史,也亮化了街道。
让村民幸福感提升的,还有村里基础设施的改善。2007年起,王炭咀村维修了校舍,为五保户建起了新房。为村民的安全和方便着想,村口还架起了通村大桥。村里投资修建了篮球场、休闲公园、文艺舞台等公共设施,进一步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村容村貌较之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与王炭咀村一样,东头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薄弱。针对这一情况,东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建林与村干部商议决定,先从改善村容村貌做起。东头村村口有一个废弃的水塘,既不安全也不美观。当时,村集体没有收入,孙建林就个人垫资,改建水塘修成鱼塘,修建了长廊和凉亭,还在鱼塘里养殖了锦鲤。随后,篮球场、休闲亭、文化长廊、音乐喷泉等设施陆续建成,村里还铺设草坪、栽植各类风景树,硬化、亮化广场内外,并配置了健身器材。
东头村地下水位较高,许多村民家的水窖和化粪池处在同个水位线,饮用水常被污染,村民吃水难。为此,村里修建了自来水入户工程,新建村东大沟3个220立方米的蓄水池、挖沟渠铺设主管道4000余米,入户管道3000余米,为全村各户送上了安全干净的自来水。
“这几年来,村里建起了办公大楼、卫生所、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比起过去大变样。村里的妇女们还成立了文艺表演队,不但在村里表演,还参与乡里、县里的活动呢。”村民孙利民说。
创新业态农民受益
建设田园综合体能够创新传统农业发展形式,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我市各农业县区积极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举办文化体验节,打造以农俗体验游、文体休闲游等多元旅游一体的休闲度假综合体。
连日来,郊区荫营镇下白泉村组织村民栽植樱桃、苹果树苗。村里的猫眼山上,20余台大型机械平整土地、村民三三两两一组种植树苗,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村党支部书记李爱田信心十足地说,这里将建设15亩的生态玻璃大棚。未来,下白泉村将会形成集生态种植养殖、采摘、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成为市区周围新的近郊乡村游、农业观光点。
下白泉村曾是我市一个重要的耐火材料生产基地。随着村里硅砖系列耐火材料生产的逐年萎缩、退出市场,村里的主要产业成为传统的种植业,经济发展滞后。如何让村里重新焕发生机,实现绿色发展?这是村支“两委”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去年冬季开始,村里积极外出考察学习,与各级农业专家、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决定发挥本村离市区近、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城郊型农业。
去冬今春,下白泉村的干部们忙活起来。成立公司、联系农业等有关专家制定发展规划,一次次的外出考察联络、一场场会议召开,下白泉人忙起来了。今春,下白泉村通过“六议两公开”程序,成立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计划投资5800万元,通过公司化的运营方式,用三年时间建设下白泉村田园综合体项目。按照规划,项目包括规模生态种植养殖基地、蔬菜生产基地及观光园采摘园、生态绿化基地三个部分,并在本村的猫眼山上种植松树600亩、经济林600亩、经济作物1200亩。通过打造平台发展一二三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赢。
为了高质量推进项目实施,村里在多方考察的基础上,分别从省农科院、河北赞皇等地采购回玉露香梨、富士苹果、大樱桃等经济林苗木,并邀请郊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农技人员现场指导,由村里成立的专业种植队伍栽植苗木。
村民李富来是种植队伍中的一员。种植现场,他一边干活,一边叮嘱其他人:“株距是4米、行距是3米,树坑长宽约400公分、600公分,深要半米左右。可得记好喽!”李富来一边忙活一边说:“人们说樱桃好吃树难栽。原来咱也不会种樱桃,省农科院专家现场指导科学种植,我们心里有底了,树的成活率也高了。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增加收入,科技少不了。现在,村里发展田园综合体,大伙儿都支持,土地流转了,俺们还能在家门口就业。”
与下白泉村一样,王炭咀村为了提高村民收入,把种植与养殖相结合,成立了合作社。村民们以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在合作社打工等方式获得收入,曾经靠天吃饭、收入没有保障的村民,如今成了在合作社打工的“职业农民”,生活逐渐富裕。
王炭咀村紧邻火车站和高速公路出入口,凭借较好的区位优势,村里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地势较高的地理条件,在山谷种植万寿菊、波斯菊等观赏菊花。每到花开时节,前来观赏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里种植了千亩核桃园,游客可以采摘青皮核桃,观赏山村美景。村里的养殖园里养殖了40多只平时难得一见的鸟类,大棚里还种植了各种花卉,吸引县城及周边许多游客前来观赏、购买。去年9月,王炭咀村承办了孙家庄镇的旅游文化活动,短短三天就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让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被更多游客知晓。
临澧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临澧县人民医院铺装及景观工程项目的招标公告
萨尔图区二百多辆公务车维修定点大庆汽车城
灌南运管所加强管理推进运输经济发展
船山区“土坯房改造+乡村康养”持续助推乡村振兴
小学英语教材配发磁带引质疑 家长:为何不与时俱进 相关部门:正处于过渡期
【视点】田园综合体正勾勒成型
洛龙区:非道路移动机械加装颗粒捕捉器减少污染物排放
湖滨幼儿园:开学第一课,让我们奏响“学习提升年”第一乐章
曾都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回头看”
燃气安全事关千家万户福祉
雨山区委书记徐泽能一行赴上海、苏州、常州等地开展招商活动
迎春灯 亮晶晶——重庆各地迎春灯饰和夜景掠影
南通“大地植绿”稳步推进 2018年计划造林13.8万亩
省绿委办督导组前来我市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建档及保护管理专项督导工作
邮储银行桂林市分行对小微企业“两增两控”及金融扶贫工作进行再部署
我县组织收看广西领导干部“时代前沿知识”系列讲座第112讲
兴宁:产业引领乡村振兴道路更宽广
济南企业研发羊皮纸 “全球老大”败走中国
商州区召开贯彻落实中省市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暨落实企业生态环保主体责任推进会
景县实现“绿色”转身为我国风电行业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