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卷唐诗,万种生活

唐诗,已经伴随着中国人走过了1300多年,至今仍然经久不衰。它是汉语诗意的起点也是高峰,是中国人学习母语的初乳也是精华。
看不够、引用不完的唐诗,魅力到底在哪里?
第一,唐诗是时代同期声——一直在时代现场,以文字意象托住了大国盛世气象,遭逢乱世之际也尽责描摹国难民苦;第二,唐诗是汉语力与美的巅峰,题材几乎无所不包;第三,唐诗写下的壮美文字江山,成了中国历代直到今天的无形文化遗产,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和世界游客的文化寻宝图。
电影《妖猫传》打造的唐朝概念图
作为时代同期声的唐诗
写诗对于唐代人来说就是一种日常生活,唐代人高兴时写诗,悲伤时也写诗;相见写诗,别离也写诗;金榜题名时写诗,降职贬官时也写诗;直面壮丽河山要写诗,独处人生逆旅也写诗。
唐诗中既有伟大的金句,也有通俗的大白话,从中可以读出唐代人的关注点和处境——他们是怎么生活、怎么表情达意的。唐诗的重要价值除了文辞的优美,还有对现实的反映。一部《全唐诗》,尽可以当作史料来看。
流传至今的唐诗金句,几乎就是最凝练的唐代风俗画:初唐有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亲切,盛唐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中唐有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写实,晚唐有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伤感。
唐诗,是只有在唐代才可以达成的成就。
唐诗是汉语力与美的巅峰
根据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的统计,《全唐诗》共收诗49403首。而在这之外,还有更多未被收集到的唐诗。
唐代好诗层出不穷,好诗人也辈出,在众多天才之中,最耀眼的还是三个人——说走就走的李白、泪流满面的杜甫、悲天悯人的白居易,他们都是后世诗人的原型和表率。
李、杜、白就好比唐代诗人中的三剑客,是诗人中的诗人,就是他们对汉语言文字如神的运用,打下了汉语写作的大好江山。也正是因为有这个级别的诗人作为高标,唐诗才攀上了汉语力与美的巅峰。
李白的诗句至今读来仍让人激动不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杜甫之后再没有人表达国仇家恨能超过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传说中白居易倜傥的个人生活,并不影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带来的感动。
唐诗在当代的审美存在
在唐代,诗就是人们的生活日常。而在当代,唐诗成了对历史的导览、对美的导览。唐诗是向导,当代人被它带到长安、广陵、白帝城,带上黄山、庐山、终南山,带入春晓、斜阳、塞下,带去夜泊、怀古、长相思。
作为唐诗的忠粉和研究者,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从加拿大归来时,听到导游在一个个地点一首首地背诵唐诗,内心的家国情被唤醒,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说:“诗歌的最大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
1300多年前的唐诗,至今仍是汉语的基石。
在日常生活中,“劝君更尽一杯酒”“月落乌啼霜满天”“何当共剪西窗烛”等句子中国人几乎是张口就来。唐诗被以各种方式直接用、化用或者挪用,出现在日常的聊天里,出现在广告里,也出现在孩子的名字里。
有人问:为何从小就要让孩子读唐诗?因为当你看到美景时,只会说“卧槽”,而他会淌出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诗本身就是寻宝图,将人们引向那个最辉煌的时代、那些最丰盛的物质、那种最自信的文化心态;引向超然物外又有家国情怀,同时寻求生命真谛的生活方式,优化着当代人的审美情感和生活格调。

“顺德厨师学院”揭牌
罗江开通就业直通车扶贫
中国森林旅游节花落广州
聊城两乡镇入选山东绿色生态示范城镇
要充满激情增强动力
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卷唐诗,万种生活
我市举办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融资对接会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科技人员在2017年度市土肥学会学术年会上做交流报告
锦山大街实现全线通车
出席省“两会”政协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我市三家企业获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优胜奖
改革开放40年迪庆农业生产方式变革见闻 春播秋收里的时代变迁
家人盼高爱玲快回家(图)
油车港派出所推出“短视频”服务
无证烟花爆竹经营点现场取缔
利津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召开
每天诞生近300户市场主体
丁纯会见俄、哈、乌三国驻沪总领事 深化合作
紫金县人大常委会调研涉农资金职务犯罪工作 创新预防模式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20户家庭获评我市首届“最美农家”,有你认识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