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笔者看到一些县市区相关部门的汇报材料里成绩显著,亮点纷呈。笔者意欲通过采访报道,还原这些部门在各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尤其是一些创新之举,为其他部门单位提供借鉴。然而在采访中发现,一些部门材料上讲的和实际采访有出入,甚至有些相去甚远。
比如,某乡镇刚刚谈妥一个项目,就鼓吹该项目今后能带动多少贫困户就业,迫不及待地展开宣传,工作开展没几天,“成果”已显现;某乡镇贯彻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时提出某个口号,但能看到的成绩仅停留在材料上的“一二三”,笔者详细一问具体落实情况,则漏洞百出;有的部门,一份材料改头换面,去年的跟今年的差不多,党建总结在用,扶贫总结也在用,甚至到了综治维稳总结还能看到,深谙“一鱼多吃”。
此类问题不一一列举,简而言之,就是将工作“落在了纸上”。
材料,本来是总结工作经验、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方式,但上述行为无疑是在本末倒置,将精力和时间放在如何把材料做“漂亮”,往往在一项工作即将要考核时,单位加班加点的忙着写材料,做台账,还有一些单位喜欢把说的当成做的、把计划当成现实、把思路当作成绩……而忘了政策是为了惠及民生,是要为了实实在在的落实。
为什么在现实中,会存在一些部门和干部把工作落实在材料上?
追本溯源,这跟“把材料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不无关系。一些上级部门在检查考核工作中,往往会通过直观的看材料来了解情况,并且考核工作任务繁重,人手有限,上级部门也不可能逐项深入调查,这也让“材料”变得有文章可做,甚至有了“材料堆成行,工作一定棒”这种说法。
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在此建议,转变考核方式,针对材料中提到的成绩和亮点,不妨到现场,到基层多看几眼多问几句,做到“你敢写,我就敢看”。对于“假大空”的材料,也要做到敢于问责。同时抵制材料的形式化浮夸化,材料就应该实事求是、简洁明了,讲明做了哪些事,取得哪些实效,尚有哪些不足,让单位和部门少花一点精力在材料上。
也有专家曾建议:“把政府文件、讲话材料、工作总结等文件材料,不涉及保密的向社会公开,以让那些‘注水’文件无处遁形”。(瞿佳龙)
谭清华到洞口农商银行调研金融工作
《娄底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政策解读
昆明市东川区汤丹镇人民政府2018年区级营造林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市药品认证检查中心挂牌成立
副省长张古江到西阜高速视察
工作不能“落实”在材料上
谯城区召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调度会
国内外600多名专家汇聚南京 共探共研消化系统疾病诊疗
从紫霄宫起驾 2018戊戌年武当山玄天上帝神尊巡境台湾
宿迁新出台“房八条”加强商品房销售监管
教师的暑假都去哪儿了? 培训会议教学竞赛扎堆儿
聆听榜样故事 川维化工公司开展新时代红色基因教育
我市调整2018年度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缴费基数
滁城2018年首条背街小巷改造完工
卫辉市白云阁保护修缮工程项目招标公告
市疾控:共话职业卫生新进展共谋转型新发展——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到我中心调研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出台政策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
别有洞天地下宝藏探险记
松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松原市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
改水改厕工程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