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桥:鲜活的抚州文化印记

  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世界文明的瑰宝。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桥梁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显示了独特的存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标志之一。
抚州城区有一座八百多年的古老桥梁——文昌桥。文昌桥,一代代抚州儿女奋斗不息的历史见证,寄托着人们不绝如缕的家国情怀,留存着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浸润着厚重绵长的人文色彩,是临川文化弥足珍贵的物质遗存。
陈、罗、章、艾四才子雕塑
从文昌堰到文昌桥
抚州这座城市,跟“文昌”二字有着深厚的渊源。“按诸星野,抚州上应文昌星。”这或许是人们对这片土地文化昌盛原因最彻底的解释。“文昌桥”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一个叫柏虔冉的军旅文人所作的《新创千金陂记》中,时维晚唐咸通十一年(870),该文三处提到文昌桥。但此“桥”并非真正的桥,实为堰。堰,挡水的堤坝。如果枯水季节或者水势漫过堰不大,人完全可以走堰上渡过汝水。而宋人很快就纠正了这种错误的叫法,改称文昌堰。
文昌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初年(1165),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初为浮桥,至嘉泰年间(1201—1204)改建为石梁桥,明嘉靖年间,改建为石拱桥,这几代桥梁,屡遭水毁,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现在的桥体为清嘉庆8年至18年(1803—1813)重建而成,费银十七万多两。桥建成时,桥上两侧皆有店铺,“上棼下宇,其脊渠渠;重檐直栏,其翼舒舒。”小商小贩,百业俱全;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桥中有座“观音阁”,飞檐画栋,轻巧绮丽,内塑有观音菩萨,亦有僧侣居住,侍奉香火。每逢观音生日,善男信女,朝阁进香,熙熙攘攘。至1933年因修筑南(昌)临(川)及临(川)南(丰)两公路,将桥上店铺拆除,改建成混凝土桥面,并于桥南侧另修一木质桥为人行道,建有引桥,使之成为南(昌)临(川)线上重要的公路桥,通行汽车。1942年被日本侵略军炸毁4孔,至1946年方才修复。建国后,为了保护这座桥梁,人民政府先后于1960年、1982年两次拨款进行扩建和大修,加固了桥基,加厚了桥面,桥上两侧各挑出2米,增设人行道,并设置了雕花栏杆和高桅路灯,使文昌桥变得更加雄伟壮观。
文昌桥还有专志,名叫《抚郡文昌桥志》,是该桥重建成功后于嘉庆十九年(1814)抚郡人土编纂的。这部《桥志》,共有4册,全面收集了历次修桥资料,系统地记载了重建文昌桥的工作人员、捐款人员、筹款方法、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情况。道光二十四年(1844)和光绪七年(1881),人们对文昌桥进行修葺后,又先后两次续修了这部桥志。《文昌桥志》的编成,开创了我国编写桥梁建筑专著的先河,曾被清代各地作为建桥蓝本,发挥了重要作用。文昌桥虽经多次重建,仍保存着八百多年来的文字记录及施工图、竣工图,这在中国桥梁史上实属罕见,弥足珍贵。
“文章桥”的传说
文昌桥还有许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桥上联对”了,在桥头西面还建有一组人物雕塑。故事是这样的:以前,因为抚州才子多,省里的学政大人下府考秀才,总是先从抚州府开始。明朝万历年间,某学政下来考秀才,却要先从建昌府考起。抚州才子听到这个消息,很不服气,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应当设法阻挡。当时抚州有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四大才子,他们决心教训一下这位有眼无珠的学政大人。于是,当学政大人坐轿经过文昌桥赶往建昌时,他们就袒胸露腹横卧桥上,身旁放着一只陈旧的谷箩,谷箩里放着几株艾于。学政大人的轿子过来,开路的衙役拼命鸣锣,四才子就是不理。衙役只好报告学政。学政掀开轿帘,看到桥上躺着的不像村夫野汉,倒象斯文之人,知道是有来头的。特别是看到他们身旁装着艾子的谷箩,猛然想起抚州有名的陈、罗、章、艾四才子,心想莫非这四人就是“陈、罗、章、艾”么?
就叫人传话下去:“你们挡道本属非法,但念你们是斯文之人,饶此一遭,你们有何要求,请快快讲来!”
“别无他求。”四才子答道:“只望学政大人与我们联对。对得出,我们让路,对不出,就请学政大人先从抚州府考起!”
联对,当时是读书人的必修课,何况学政大人素来即以才华横溢自命,岂能畏惧?于是答道:“请报上联来领教!”
“好!”四才子立即翻身跃起,随口吟道:“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
这里的“上文章”,是指他们自己有满腹文章,而“下文章”,则是借用抚州方言“文昌”与“文章”语音相谐的特点,暗指他们身下的文昌桥。四才子坦腹朝天,阳光晒肚皮,正是“文昌桥上晒文章”的绝妙写照。这个上联,叠字多,谐音多,形象鲜明寓意深,要立即对出下联,确实并非易事。
学政大人听了这个上联,急得搔头抓耳,可憋了许久,始终对不上来。但就在这时答应先考抚州府,又觉大失面子,只好吩咐衙役打道回省。黄昏时候,来到一个渡口,见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黄昏渡”三个大篆字。学政大人便问摆渡人:“这个渡口怎么叫个这样的名字?”
摆渡人指着对岸前面两个村子,答道:“因为前面有两个村庄,一个叫前黄昏,一个叫后黄昏,所以这个渡口叫做‘黄昏渡’”。
“啊!”学政大人一听,猛然受到启发,终于想出了一句下联。于是命令轿夫重进抚州。
当夜,轿子回到文昌桥,四才子的一个书憧便送来一个纸卷,学政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渡黄昏。”
这一句,正是学政所想到的下联,不料又被四才子猜中了。直到此时学政才觉得抚州确非等闲之地,不可小觑,只好放下面子,先考抚州府。从此,抚州才子声名更为大震。这个故事,虽然不一定可信,但反映了抚州才子不甘受人轻视,不甘落后的精神,为文昌桥增添了不少话趣,颇堪玩味。
汤显祖与文昌桥
汤显祖对文昌桥一往情深,先后写有4首诗2篇文进行赞美,抒发其对家乡名胜的热爱之情。其中《七夕文昌桥口占》诗云:“共言乌鹊解填桥,解度天河织女娇。织锦机中闻叹息,穿针接上倚逍遥。新欢正上初弦月,旧路还惊截道飙。并语人间多情子,今宵才是可怜宵。”作者虽是在七夕节时,随口吟咏的一首诗,但全诗以景抒情,以情寓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难怪浙江大才子、著名诗人、杂剧家徐渭(徐文长)在看到此诗后大加夸赞,说诗作“无一字不妙”,还说诗作“古雅而天然,又情景可笑”,尤其赞扬“娇字妙绝”。
汤显祖不仅热爱文昌桥,而且在文昌桥的两次修建中出了大力,作出了大贡献。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八月,文昌桥因火灾毁坏,老百姓修复文昌桥的呼声甚高,官府却拿不出钱来修建。这时汤显祖正在浙江遂昌县当知县,闻知此事,他动员父亲和叔父积极捐助。汤显祖的父辈一向热心公益事业,文昌桥共11个桥墩,他们就捐助了两个桥墩的修建费。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汤显祖从遂昌县弃官回家,在汤显祖的多方呼吁努力下,终于在万历三十年(1602年)腊月,在新桥上举行了盛大的迎春庆典,万民齐聚,欢声雷动,热闹异常。
三年后,文昌桥又遭水毁,新任抚州知府苏宇庶也决心修复文昌桥。但这次不仅有经费短缺的问题,更有老百姓劳苦的困难。这时,汤显祖也年近花甲,家境也很困窘,不能像上次一样慷慨出钱尽心出力了,但他仍然热心于修桥事业。到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在临川展坪一个马寡妇捐助10万两白银后,文昌桥又修复如新了。为此,汤显祖满腔热情地写了《苏公眉源新成文昌桥碑》的文章,记述苏知府修桥的功德。
抚今追昔,徜徉在文昌桥上,人们仿佛还可以看到汤翁焦急忙碌、夙夜在公的身影。一代文豪的非凡才智、桑梓之情,不仅倾注在他的传世戏剧经典中,也凝聚在这座抚州人魂牵梦绕的大桥上,如抚河之水流淌不息,似这座名桥屹立长伴。
本报记者 谢平 整理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李劼 陈强 提供

全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
急!存有重要资料的手机丢失赞!好心司机拾到及时归还
便民办税“春风吹” 开启营商“轻时代”——市国地税部门联合开展税收宣传特色服务活动侧记
园区新建三所学校属实 学区划分只是社会猜测
乡村游 |5月13日,阳泉市第五届山楂花文化旅游节盛大启幕!
文昌桥:鲜活的抚州文化印记
武汉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出台新举措
聚焦七大重点领域 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2017年12月11日建筑工地扬尘浓度排名
高新区国税局提速减负创新服务举措
云梦毛豆成亿元产业
未来几天深圳高温+阵雨!深圳今日最高温升至32℃左右
廉江市:湛江市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工作会议暨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市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通告
“智能制造”引领鹿城经济发展
唐山:路南小山街道周密部署筑牢暑期安全网
竹山与中国地质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进一步加强合作
为爱加油
“宜昌标准”提升“宜昌智造”国际影响力
2018年长沙电网“630攻坚”任务完成 有效缓解电网“卡脖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