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西红柿炒蛋能抗癌”“吸烟能增强记忆力”……健康问题多发的盛夏时节,披着“关怀”外衣的谣言又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造谣者混淆视听无疑可恶,驱动造谣行为的利益机制助纣为虐更值得警惕。
“关怀式谣言”涉及衣、食、住、行等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领域,打着“善意提醒”的幌子引人点击,欺骗性更强;基于熟人传播,危害很大。读者一旦轻信,轻则形成错误观念,重则可能在用药、急救等方面酿成恶果。
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近年来,政府机构、公益组织、自媒体平台的辟谣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挡不住大量“关怀式谣言”在微信群、朋友圈肆虐。一些科学素养不高、深受疾病困扰的人,对此缺乏免疫力,抱着“宁信其有”的心态成为这类谣言的“二传手”。
此类“关怀式谣言”的制造者看似菩萨心肠,实则是利用读者的善良和关切牟利。自媒体文章的阅读量直接与经济收益挂钩,一些影响力大的公众号动辄报出几十万元的广告价格,经济利益驱使下,少数自媒体从业者抓住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的心理,炮制耸人听闻的谣言吸引眼球、增加粉丝、从中渔利。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造谣行为近年来“产业化”趋势明显。有媒体披露,谣言传播环节也开始明码标价。有app对注册用户转发文章带来的阅读量按照每次0.1元的价格进行“奖励”,甚至还建立了类似传销的收益分配机制。读者不经意的转发其实是在为谣言制造者和发布者免费“打工”。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各种自媒体公号和文章泥沙俱下,不仅需要受众加强甄别,更需要发布平台担起监督责任。一方面,从源头加强内容把关,加大对不实信息和谣言的审查、打击力度;另一方面,严格广告发布机制,斩断利用造谣牟利的不法利益链条。
我国对网络造谣行为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但现实中却很少对“关怀式谣言”追责。对此,有关部门应强化监督,对有组织、有利益动机的造谣传谣行为进行处罚,确保自媒体信息发布依法合规,避免公众对亲友的关心被造谣传谣者的不良居心所利用。
(陈灏 袁军宝)
鸡西市统计局以“三抓”促“三变”召开全市国民经济核算工作会议
银川市财政局多举措推进政务公开
市郊草莓园节后迎来采摘高峰
推进宪法学习宣传实施工作深入开展 孔祥智在我市分会场收听收看电视电话会
充分发挥政协优势 助力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
莫让善良被“关怀式谣言”利用
抓几只”野味“解馋?南雄市民因非法狩猎获刑
石玉珍到我市慰问基层计生工作者和贫困户
博望区迅速贯彻市政府第二次全体会议精神
我市8个屯、5个单位分别获广西“森林村庄”和“森林单位园区”称号
【网络媒体走转改】“来,奶奶帮你剪指甲!”
侯树军召开农业项目建设协调会议
武安市体校国际象棋队创佳绩
长沙2035城市总规 年内编制完成
BHCQ-2017-001公务用车交易公告
[社会]珠山治安大队查获一批假冒伪劣爆竹
主动作为积极防御 口岸通关顺畅
广西气象减灾研究所联合北海市气象局开展红树林生态气象观测及服务需求调研
北海创建无传销城市2018年首战告捷“1·19”战役抓获a级以上传销头目47名,查获涉传人员459名,清查出租屋212间
省物价局公布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实施方案 将逐步降低企业多项用能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