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
近年来,我市以乡村两级七项重点工作和新七项重点工作为主抓手,高位推动、精心组织,攻艰克难、整体推进,打出了乡村振兴组合拳,打出了一个个“强美富”的漂亮仗,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画卷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
拆“三房”:
一个党员一面旗拆出乡村一片新天地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栋栋新楼房也展现在农村大地,给人以“新”的感观。但村中一片片的危旧房、空心房、违章房,严重影响着村容村貌,给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为破解这种有新村无新貌的难题,新余市将“拆三房、建三园”纳入2018年乡村两级七项重点工作,出台文件,制订措施,强力推进。目前,拆“三房”在渝钤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新余市委书记蒋斌亲力亲为多次到乡镇一线调研指导,并挂点一个乡镇督导;市长犹任职新余后即下乡调研督导;市四套班子领导陆续前往挂点乡镇实地督导。市里抽调相关单位成立5个督导组下乡督导拆“三房”工作,坚持“周督导”“月通报”“阶段性评比”“年终全面考核”,及时通报督查情况,对问题整改结果进行跟踪问效。全市各级共筹集4000万元作为拆“三房”奖励资金,对考核排名前100名的行政村,每个村奖励20万元或实物;对排名第101名至289名的行政村奖励修建一座公厕;对排名后100名的行政村,每个村罚款10万元,将排名后100名行政村的罚款金额重新分配给前100名先进行政村,罚款金额由县(区)负责补缴。各县(区)、乡镇(街道办)因工作不力、上报数据不真实、应拆未拆、弄虚作假以及未完成拆除工作任务的,视情节轻重,严格追究该县(区)、乡镇(街道办)、行政村主要领导、有关领导的责任,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通过这些措施,层层传导了压力,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市四套班子领导,再到市直相关单位、县(区)、乡镇(街道办)、村,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态势,有力推动了全市拆“三房”工作。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在拆“三房”工作中党员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凸显。
随着挖掘机的轰鸣,渝水区鹄山乡老党员简道生家的旧房拆除完毕。简道生,74岁,1969年入党,曾经先后在村委、乡基建队任过职。天有不测风云,这个家庭因为疾病而成为贫困户,简道生自己有冠心病和高血压,每天都要吃药,老婆黄兵秀更是因为胆结石等病呼叫急救车就有4次,动手术花去十几万块钱,儿子因得癌症去世。在这次拆“三房”工作中,他主动要求先拆除自家的旧房,是村中“第一人”,在群众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渝水区人和乡茂江村老党员何木根不仅自己带头拆,还设身处地考虑群众利益,帮群众排忧解难。在拆“三房”动员大会上他听说几个村民的难处,担心拆除“空心房”以后家中的耕牛没地方圈养,何木根主动联系村委,提出无偿将自己家中的房子提供给村民使用。就这样,村里的几头耕牛搬进了“暂时的集体宿舍”后,这些村民随即配合拆除了“空心房”。
“一名党员,从成为党员的那天起,无论他年纪如何,都要按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听党话,跟党走,时刻做先锋。作为老党员,这次盘管村拆‘三房’一定要先拆我的。”在湖泽村盘管村小组拆“三房”现场,老书记、老党员钟方仁对现任村书记潘建生如是说。钟方仁是一名有着57年党龄的80岁老党员,在镇村干部上门进行做拆“三房”政策宣传时,仔细听政策、问疑惑,当了解到村里对拆除“三房”后留下来的空地设计建成“三园”后,按捺不住激动,大声说:“政策好啊,这几年村里人富裕了,房子建得越来越好看,但原先旧房子一直在那里,破的破、烂的烂,亲戚来这里都说我们村新的特别新、旧的特别旧,一点都不好看。你们快去量一下我的房子,看哪些要拆的,要拆的我一定第一时间拆。”在钟方仁带头拆除自家110㎡的危旧房后,村里的老人、党员积极配合拆除工作。
“我是党员我先拆。”这铿锵话语,响彻新余农村大地,更响在广大群众的心坎里。
我市注重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村村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理事会成员中有老党员、村中有威信的村民代表,更有从村里走出去,致富后又回馈桑梓的“新乡贤”。在拆“三房”工作中,村民理事会成为了联系村委与村民的桥梁和纽带,在村民理事会的组织和协调下,不少“政府管不到、干部管不了、社会无人管”的老大难问题都一一迎刃而解,既减轻了村委会管理的负担,又增强了村民工作的满意度。尤其是“新乡贤”的参与,更增添了村民理事会的活力。
渝水区水北镇钱圩上屋村村民理事会对村民关注的一些问题作出妥善安置。所有拆迁的房屋,村民按拆迁面积大小优先选择房屋位置;对村里6个困难拆迁户的安置由理事会垫资建房,拆迁后暂时无房居住的,安置在外出务工村民家中暂住;村里所有的棺木,统一安置存放;村里搭建牛栏,所有牲畜统一圈起。该村理事会成员、水北商会会员钱荣在垫资为村民建安置房的同时,还积极参与村民理事会工作,协调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凝聚起上屋村建设秀美乡村的合力,让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初显。村民主动拆除“空心房、危旧房、违章房”,拆“三房”面积6351.9平米,占应拆面积的82.6%。
“党建+颐养之家”:
热菜热饭一天一蛋开创农村养老新模式
农村老人如何养老?2017年,新余市强力推进“党建+颐养之家”工作,建设经费以财政投入为主导,按照每个行政村10万元标准,由市、县、乡三级财政按4:4:2比例分担。运行经费以“自养”为主,按照每人每月350元标准,个人自缴200元,由市、县两级财政各补贴50元,乡、村两级自筹解决50元。各地利用闲置的小学校舍等简易改造成颐养之家,采取1+n模式,在老人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建立集中供养点,在老人较分散的自然村设置若干个小型活动点,由集中供养点向活动点送餐,尽量满足入家老人的需求。
颐养之家建设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全市各级机关干部捐款450余万元,以乡镇商会为主体的本土民营企业家共计捐款2000余万元。各村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建立颐养之家微信群,在外务工的子女远在他乡也能“看”到父母的生活情况,老人能够与远在他乡的子女随时“面对面”聊天。倾力打造政府放心、老人舒心、儿女安心的“三心”幸福工程。
渝水区鹄山乡桐村村早在2014年就建起了颐养之家,该村党总支书记简乔古介绍说:“我们村离城区相对偏远,经济发展也相对落后。村里年轻一点的都外出打工,留守村庄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老人因年事已高,生活起居等日常料理也越来越力不从心。当时我们想,如果能把留守老人集中起来,就地集体养老,将从根本上解决留守老人的后顾之忧,改善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我们的想法很快得到村民的响应,更得到了村里在外办企业和公职人员的支持,他们自发成立了桐村村养老理事会,积极筹款捐款,为办好养老服务建言献策、凝聚人心、扭转观念。”
今年大年初一,桐村村又开展了“颐养之家”义捐活动,当天就接受村民和爱心企业的捐款共5万余元。该村从2015年开始,每年的大年初一定为“爱心捐赠日”,爱心捐赠已成常态,几年来村民爱心捐款已达20余万元,极大地改善了颐养之家的生活条件。
“以前一个人住在家,饭菜都懒得做,剩饭剩菜能吃上一两天。现在好了,每月只需缴纳200元伙食费,就有专人做饭,餐餐都能吃上热菜热汤。”桐村村83岁的黎发妹老人逢人便这样说。
在观巢镇观巢村的颐养之家内,百岁婆婆与八旬儿媳共同入“家”,婆婆傅清英今年已经101岁,儿媳昌连秀今年也已经80岁了。百岁老人傅清英,家中五世同堂,儿孙们对老人很孝顺,经常把老人接到家里去住。但是儿孙们平时工作都比较忙,很少有时间陪老人坐下来聊聊天。颐养之家成立后,老人家听说这里有很多老人一起吃饭聊天,就和自己的儿媳一同入了家。这里有人陪伴,有人照顾,加起来过180岁的婆媳俩在颐养之家每天心情都愉悦舒畅,觉得越活越年轻。“在我们新余市这样百岁婆媳共同入住的情况还是独一份哩。”村民陈菊菊的话语间充满自豪。
新余市411个行政村已实现颐养之家全覆盖,共建成613个点,入家老人7659人。在全省乃至全国打响了“党建+颐养之家”品牌,中央、省属主流媒体纷纷聚焦新余,对“党建+颐养之家”进行采访报道。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城乡环卫一体化打造洁净美丽乡村典范
新余市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工作成效有目共睹,但并不是没有问题,新余市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攻坚克难,有效破解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困惑。
新余市统筹城乡环卫一体化,将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体制、治理理念、保洁设施和城里人的卫生习惯延伸到农村,大力实施“村组保洁收集、乡镇清运压缩、县区二次转运、市集中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处理模式,推行“全链条布局、高密度暗访、众媒体曝光、无底线问责”的工作推进机制,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持续化推进。全年清运到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总量达72794吨,月均6000余吨,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了“日产日清”,打造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余样板”。在全省率先全域通过省级考核验收,此项工作先后两次分别受到省委书记、省长的表扬和肯定批示。
新余市农村生活垃圾取得成效得益于“暗访排名、媒体通报、严格奖惩、无为问责”体制机制,它给县(区)、乡镇党委、政府及相关责任部门传导了压力,压实了责任,增强了动力。分宜县洋江镇镇长傅松深有感触地说:“现在这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暗访制度确实对我们的压力很大,我们不知道市里暗访组哪天会来,更不知道会抽到哪些行政村和村小组,只有将工作抓在日常,并实现全覆盖。这样一抓,还真的大大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
还得益于一支辛勤的农村保洁员队伍。分宜县高岚乡环桥村苟型里村小组村民钟清芽,今年农历2月15日巳年满78周岁,依然穿着“黄马褂”,佝偻着身躯在清扫收集垃圾。他的七个女儿出嫁后,与老伴相依为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当问及他当保洁员的工资待遇等情况时,他回答说:“自从村里聘请保洁员,我就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干着,每天工作二到三个小时,把公共场所清扫一遍,把农户垃圾收集完;每月工资按全村人口计算,村里共有194人,每人1.4元,月工资也就270元。”最后,他还悄悄地说:“大家都说我工作蛮认真,乡干部下来检查卫生时都夸我干得好,乡里开会还表扬我呢。”新余市32个涉农乡镇(办)共配备保洁员3311人,实现全市自然村全覆盖。正是这些乡村美容师们,在为新余的美丽乡村建设增色添彩。
针对农村公路沿线垃圾“死角”问题,渝水区仿效“河长制”创新推出“路长制”管理,采取“统一部署、属地为主、分工负责、协同推进”的原则,由乡镇长任区域内所有公路的“总路长”,乡镇班子成员按行政村区域划分任“路长”或“路段长”。“路长制”管理使农村公路沿线环境面貌一新,该项创新举措正在全市推广。
为不断改善农村生存环境质量,减少垃圾对人类的危害,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渝水区在良山镇、姚圩镇进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村民按可腐和不可腐两类对垃圾进行一次分类,将所分类垃圾分别倒入分类垃圾箱。由保洁员上门收集垃圾,对所收垃圾按可回收利用垃圾、不可回收利用垃圾、可腐烂沤肥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它垃圾进行二次分类。镇政府负责清运各村分类垃圾,中转站保洁员进行三次分类。可回收垃圾卖至垃圾收购站点;可腐烂沤肥垃圾直接转运至有机垃圾处理站进行处理;有毒有害垃圾转运至镇储存站;不可回收利用垃圾转运至垃圾中转站压缩。
为在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工作中调动村民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村自治功能,新余市全面落实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实行农村家庭“包卫生”,保持房前屋后环境整洁;“包绿化”,保护好房前屋后的花卉树木;“包秩序”,保持门前整洁畅通,井然有序。还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由村民适当交纳保洁费,强化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晓康诊所”: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居民健康幸福有保障
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重大民生工程,新余市多措并举做实这一民生工程,为农村居民健康幸福保驾护航。
按照“六化”要求,共建晓康诊所400所,实现了全市行政村晓康诊所全覆盖。全市316所村卫生室实行了一体化管理,一体化管理率已达79%。基层中医馆建设、乡镇急救站建设稳步推进,30个中医馆建成并均已投入使用,乡镇6个中心卫生院急救站建成投入运行。医联体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在罗坊、良山、双林镇3个乡镇和良山下保村等20个村开展创建健康村镇试点。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在市属新闻媒体开辟每周一期的《健康新余》专栏,编印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和利用农村文化墙等多种形式,普及健康卫生和体育健身知识,强化农村居民健康意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双林镇在学校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动,广泛开展系列征文和朗读比赛,让学生影响其家长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山镇桓下村将卫生健康知识绘制在主体文化墙上,对村民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各乡镇卫生院联合村晓康诊所,为各村“颐养之家”老人开展“六个一”活动,即为老年人建立一份健康档案、免费体检一次、举办一场健康知识讲座、签约一个家庭医生、提供一次心理咨询、为颐养之家管理人员举办一次急救演示。据统计,全市为颐养之家老人开展健康知识讲座500余次,免费体检8000余人次,并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心理咨询1000余人次,为颐养之家管理人员举办简易急救演示50余次。此外,还为颐养之家制作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健康教育宣传片,每月一期,在颐养之家定期播放,深受老人的欢迎。
“慕华•南涧互联网学校”启动,探索“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新模式
万国游海竞赛纪念章仅发行21枚 鼓浪屿本土选手夺冠
重要天气报告:27-28日将再次出现较强降雪 近期持续低温冰冻
公益非遗课堂开讲 市民学做非遗传承人
碧桂园进军现代农业率先助力第三代杂交水稻发展
为“强美富”开道——新余市打出乡村振兴组合拳
紧握利剑扬正气
“红盾护农”保春耕
东北民营经济最活跃城市迎来升级机遇期——全国民营企业聚焦“营口时刻”
民用燃气价暂不调整 此次燃气调价仅调整上游门站价格,民用价仍按一档气价2.45元/立方标准执行
偷鸡不成蚀把米 岳阳县一男子贩毒掺盐凑数获刑七年
唐山:路南区党建服务“私人定制”
芗城区贯彻2018年全市河长制工作视频会精神
龙岗区人大财经委初步审查全区上半年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并提出意见建议
南宁警方全面清查电动车盗窃销赃
雨花台区首个与地铁无缝对接换乘停车场年底交付
全市工会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会议要求 全力以赴打赢城市困难职工 解困脱困攻坚战
市直中小学“年度教师”评选结果揭晓 3名教师获此荣誉
虹口:中共四大纪念馆迎来参观热潮
祖国生日 有一群人的国庆节是这样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