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速度遇上马来茶歇 川企出海的文化磨合


位于马来西亚的马中关丹产业园区。
编 者 按
一路向南
寻找四川发展机遇
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里,郑和七下西洋是最为恢弘壮丽的篇章。七百多年前,郑和带领的庞大船队乘风破浪,浩浩荡荡地穿越马六甲海峡,从碧蓝的“南洋”驶向浩瀚的“西洋”,在西亚和东非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
今日,中国的船队更为密集往来穿梭于马六甲海峡。与七百多年前相比,循着这条海上丝绸之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支队伍。数据显示,2017年,东盟是四川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其进出口总额达到了898.41亿元。
一路向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沿着“蜀身毒道”前行,探访位于中南半岛的泰国、“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沿线的川人川企;奔赴粤港澳大湾区,去见证大湾区与四川的紧密联系与深度合作。
此前,我们已经探访了古南丝绸之路、东南亚陆上丝绸之路之泰国。循着商机与生机继续前行,从今天起,我们将探访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穿越马六甲海峡,为你讲述精彩的南行故事。
南行之路上,我们观察“中国速度”与“马来茶歇”怎样碰撞融合?植入新加坡“基因”的四川产业园区前路何在?
通过走访、对话、追问,我们忠实记录并发现“中新双边合作机制”和“中国—东盟框架合作”下的新机遇;一路向南,我们去寻找四川突出南向的最大公约数,揭开四川一路向南的财富密码和发展商机。
过去两年多时间,身处在西马东西海岸的唐晓军和周亮,一个奋斗在东海岸的马中关丹产业园,一个在西海岸的马六甲小城紧锣密鼓追赶工期。他们彼此并不认识,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在马来西亚的中国项目经理。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企业纷纷扬帆出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十九冶的项目经理唐晓军和中建三局的项目经理周亮在马来西亚“相遇”。当“中国速度”遭遇马来文化,碰撞出什么样的故事?在四川南向开放之路上,又将有什么样的借鉴?8月初,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到访马来西亚,通过走访企业、对话专家,聚焦开放和发展,为四川南向开放取经探路。
制图高翔
中国速度
◎马来西亚最大钢厂——350万吨钢铁项目,历时两年多从一片沼泽和丛林中迅速崛起,承建方所展现的“中国速度”让人侧目和惊叹。
压力
开建两年多才第一次回国省亲
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驾车约3个小时,便来到彭亨州首府关丹。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彭亨州最熟悉的莫过于近年来兴起的旅游和避暑胜地——云顶。而四川遂宁人唐晓军却对彭亨州另一个地方了如指掌,那就是作为“一带一路”规划重大项目之一的马中关丹产业园。
马中关丹园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一期6平方公里地块已基本被入园企业填满,二期三期正在积极推进中。2016年,总部位于四川成都的中国十九冶中标马中关丹产业园350万吨钢铁项目,负责的是其中棒材、线材生产线等核心部分的建设。这个项目既是产业园一期首个入园项目,也是十九冶在马来西亚承建的首个海外项目。
在十九冶拥有近三十年工作经验的唐晓军受命为项目经理。“刚接到消息的时候,说实话心理压力还是挺大。”唐晓军说,一方面,作为马来西亚兴建的最大钢厂,项目本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这也是唐晓军个人的第一个海外项目。哪些材料需要从国内运来,哪些材料在当地就可以买到,当地工人能否满足项目的施工要求……与国内做项目截然不同的环境衍生出来的问题也五花八门。作为项目现场“总指挥”的唐晓军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为此,2016年6月19号,唐晓军一个人飞到了马来西亚“踩点”。当年6月21日,项目正式开工。唐晓军和中国十九冶的施工团队,从此开启了全速前进的施工模式。
行走在产业园,几排在中国工地随处可见的板房,就是承建方项目部。高挂着的“西部铁军中国十九冶”的横幅在某一刻会让你觉得自己似乎身在国内的某个工地,但迎面而来的几张异国工人面孔又会将你瞬间拉回现实。从项目开工至今,十九冶施工团队工人数量最多时达2000人之众。直到上个月3号,项目基本告一段落,唐晓军才有机会飞回国,看望阔别两年多的家人。
实力
速度奇迹两年在沼泽地建钢厂
2017年底,联合钢铁厂项目第一条生产线的棒材及高速线材试产成功。350万吨钢铁项目生产线随即高速运转,线材、卷材正在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厂房门口往来的载货卡车进进出出地将这些“新鲜出炉”的钢材运往东盟各地。但就在两年多之前,这里还是一片沼泽地。
350万吨钢铁项目在一片沼泽和丛林中迅速崛起,“中国速度”让人侧目和惊叹。唐晓军团队的施工速度得到业主方的极大点赞。“真是没想到,比我们预想中快了非常多。”联合钢铁(大马)集团公司项目副总指挥胡玖林告诉记者。
自诞生之初,马中关丹产业园就备受瞩目。它不仅是中国在马来西亚设立的第一个产业园区,也是马来西亚政府重点扶持的第一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在设计思路上,马中关丹产业园与位于广西的中马钦州产业园组成了中马“两国双园”。两个产业园分别以关丹港和钦州港为切入点,同时都以临港产业园为核心,遥相呼应。胡玖林坚信,未来马中关丹产业园的发展不仅于此,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落户”这里。
胡玖林的信心不仅来自产业园区的地理优势,还来自有力的政策支撑。他告诉记者,在政策方面,马中关丹产业园属于马来西亚经济特区中的“特区”——不仅彭亨州本身就属于马来西亚东海岸经济特区,产业园还拥有当地政府给予的额外优惠政策,如入园企业享有15年企业所得税全免以及优惠土地价格等政策。众多利好叠加下,马中关丹产业园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在马投资的新高地。
而作为建设者的十九冶已率先收获了这块新热土带来的“红利”。以马中关丹产业园的项目为原点,十九冶开始辐射周边市场,后续又承建了关丹港新深水码头项目钢结构、设备、电气等安装调试项目,且已陆续进入尾声……新的“中国速度”不断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上发生。
马来茶歇
◎每天上午的10:00到10:30,下午的3:00到3:30,是马来西亚人雷打不动的休息时间。人们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当地人称之为“茶歇”。
招人
初尝“挫败”
筹备两月招不到人
在连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要道的马六甲小城的周亮,在引领“中国速度”的同时,遭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期”。
马六甲印象歌剧院是中马两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下首个落地的文化项目。历时两年多,在以周亮为代表的中方团队的努力下,今年7月项目高标准完成了交付。2018月7月7日,歌剧院首次公演。坐在台下的周亮一边用微信向远在中国的家人进行视频“直播”,一边忍不住感慨,“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
作为印象歌剧院项目的项目经理,2016年2月17日,东北人周亮首次来到了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小城。曾激情满怀的他很快就尝到了“挫败感”。“你知道我是什么感觉吗?双拳打棉花,有劲使不上。”周亮告诉记者,由于项目招不到人,筹备的前两个月,整个项目只有3个人,他,一个员工还有一个司机。
磨人
进度磨人
前后走了四个经理
直到4月份,终于把人手招齐了,项目如期开工,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一天,例行巡视的周亮在工地发现,工地的塔吊突然停了。工人们停了下来,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工作时间出现这种情况,这让周亮很费解。后来有人告诉他,在马来西亚,每天上午的10:00到10:30,下午的3:00到3:30,是马来西亚人雷打不动的休息时间。人们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当地人称之为“茶歇”。
第一次和当地人的“茶歇”相遇,让周亮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坦言那时都“快疯了”。而项目党委书记丁龙君则透露,由于对工作的不适应,中方先后更换了三四个生产经理。
既然不能改变现状,焦头烂额的周亮决定在两种节奏之间能找到平衡点。周亮觉得,既然要合作,那就要尊重对方文化,同时让别人了解自己,了解中国的节奏,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找到双方的舒适区。
“这应该是双方文化的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在周亮看来,中国速度和马来西亚文化并不是矛盾的,或者是对抗的,最重要的是需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从而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马中关丹产业园首个项目顺利投产,也意味着中国十九冶如期完成了目标,“中国速度”在遥远的马来西亚再次显示了神奇。如果时间退回一年半以前,项目经理唐晓军是无法如此轻松的。“中国速度”的背后,是比国内项目繁杂许多倍的大量工作。
如果把在马来西亚做项目中产生的文化交流称之为“软磨合”,那么对当地法律法规的适应就无疑是“硬磨合”了。文化习俗的不适应或许还有商榷的空间,而当地法律法规及各种行业标准要求可就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了。同样的问题,中建三局的周亮也遇到了。
原标题:当中国速度遇上马来茶歇 川企出海的文化磨合

快递员电动车乱停放被处理 赌气钻车底被警方拘留
让年轻人对陶瓷更加热爱
万科等多家房企“换马甲”提前备战“寒冬”
观山湖区举行优商服务活动 促进跨境电商发展
【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大家谈】梁云辉:做到抓党建优服务惠民生有机统一
当中国速度遇上马来茶歇 川企出海的文化磨合
“爱心爸妈”进校园
嘉善深化“最多跑一次”实现企业名称自主申报零等待
用激情与速度迎接新时代吴川腾飞
假期返程模式开启 沈铁昨发送旅客102万人
交警重拳出击整治渣土车
通道开展诚信建设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纽约地下的电缆可以绕地球三圈 每个大城市都像是巨型魔术
东阳二中举办成人礼,700余名学生着汉服行加冠礼
开封市气象局人工增雪效果显著
通道:爱教基地建设焕发红色文化异彩
今年日照31处路段(口)将进行雨污分流改造
汗水与泥水“齐飞”伏天探访盾构隧道中的地铁工人
东莞明后天多云主唱,阵雨伴奏
李公乐靳磊等市领导看望出席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协委员 认真履行职责 积极建言献策 共商发展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