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目标不放松 脱贫攻坚“开门红”


乡村振兴茶产业带一隅
乡村公路通向村民家门
汉源县月亮湾葡萄产业园
  7月16日,芦山县太平镇春光村射箭坪青花椒种植基地,一株株挂着花椒的树枝在微风中摇曳,用手轻触枝头上的青花椒,一股浓浓的青花椒味扑面而来。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200多亩荒山摇身一变,成为了太平镇青花椒产业示范基地。
  另一边,紧挨着芦山县的天全县老场乡大庙村,村民们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种植有机蔬菜以及黄柏、柳杉等树木走出了一条绿色致富路。
  放眼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从城市到乡村,“脱贫”二字,不光是一个话题,更是一种干劲。
  截至6月底,我市今年0.8万计划脱贫人口中,义务教育、基本医疗达标率均为100%;
  2018年19个扶贫专项项目目前已开工168个、完工23个,开工率85.3%;
  今年上半年,我市培训贫困劳动力1255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2456人……
  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呈现出攻坚势头足、项目推进快、成效开门红的良好态势。
  使命如山 打响攻坚“四大战役”
  7月16日,汉源县永利乡古路村党支部书记骆云莲和村民一起讨论如何改造农家房屋,完善停车场、观景台等。去年全国两会期间,骆云莲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告了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情况;今年,她最想告诉习总书记的是,狠下“绣花”功夫,古路村已走出一条脱贫新路。
  将目光投向全市。去年,我市贫困村实际退出105个,9251名贫困老乡甩掉“穷帽”,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8.3%下降到0.7%。
  今年,我市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896户0.8万人未脱贫,还有111个贫困村未退出;而这部分剩余贫困对象都具备深度贫困的典型特征,是决胜期内难啃的“硬骨头”。
  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
  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迎难而上、全力攻坚,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念兹在兹、唯此为大,并作出庄严承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下一个地区、不落下一户一人!
  一个坐标系,定位方向。在中央“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基础上,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个好”要求,瞄准脱贫奔康短板,全面打响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能力提升“四大会战”。
  一套联动机制,强力攻坚。我市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大攻坚决战格局,35名市级领导示范引领、以上率下,143家市级部门和539名干部参与组成8个市级督导组,以“解剖麻雀”方式督促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落地落实。
  一仗连着一仗打,我市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韩永康表示,下半年,我市将持续推动“夏季战役”,为“秋季攻坚”、“冬季冲刺”夯实基础、蓄积力量,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确保全面完成111个贫困村退出、0.8万名贫困群众脱贫的目标任务,实现全市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
  探索创新 下足“绣花”功夫发展产业
  下足“绣花”功夫,打好脱贫攻坚战,我市探索出不少成功经验。
  农舍改建成民宿,每到节假日就一房难求;茶农过起“5+2”的日子,平日种茶采茶,周末经营茶家乐……
  “早上摘茶,下午经营小店,每天都很充实。”名山区万古乡沙河村村民杨俊康如今除了打理自家的6亩茶园,还在沙河村经营茶家乐。因为茶旅融合发展,他每年能额外增收5000至6000元的收入。
  锁定贫困对象,识别更精准。我市紧紧围绕0.8万贫困人口脱贫、111个贫困村退出的年度减贫目标,严格对照户脱贫“一超六有”和村退出“一低五有”标准,由14个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在3月底前全面完成了脱贫退出的对标核查,分别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补短台账”,限期对标补短销号。
  锁定致贫原因,帮扶更精准。石棉县永和乡大林村3组贫困户魏群家有技术,但缺启动资金,借了扶贫小额贷款种植核桃;汉源县唐家镇楠木村张树荣体弱多病,通过公益岗位挣工资。两人方法迥异,奔上的却同是脱贫路。
  锁定资源禀赋,脱贫更精准。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16个,乡村民宿达标户55家,助推48个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退出,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风景,变成一张张脱贫致富的烫金名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需要扎实推进、精准施策,更需要推陈出新、创新突破。
  结合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我市着力抓好“三农”工作,形成总长度达723公里的茶、果蔬、果药三条乡村振兴产业带,串起483.6万亩特色产业基地,辐射带动全市90%以上的农村和农民发展产业、致富奔康,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往东,作为雅安“桥头堡”、成都“后花园”,名山区确立了“1+7+n”空间布局,建成一条69公里的乡村振兴茶产业经济带。截至目前,沿线已有22户贫困户借势发展起茶家乐7家、茶场15家,形成廊廊互通、各有特色、茶旅撬动、全域旅游的业态发展格局。
  往南,作为我市连接攀西经济区的桥梁,石棉县紧抓我市打造三条乡村振兴产业带机遇,充分发挥“世界枇杷栽培种原产地、黄果柑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等品牌优势,在大渡河沿岸大力发展黄果柑、枇杷、核桃等特色农业基地,创建全国有机农业基地示范县和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成大渡河畔的“百里金果长廊”。
  此外,汉源县成功打造以“百里果蔬走廊”为核心,总长116公里的产业环线,串联起唐家、九襄、双溪、清溪、西溪、大田、前域等七个果蔬主产区20万亩产业基地,辐射32个村,实现林业产业“绿变金”;芦山县抢抓乡村振兴果药产业带建设机遇,依托生态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引进馨月玫岭田园综合体项目,在芦阳镇火炬村探索实践“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雨城区着力推动东部片区“雅茶”产业、北部片区“融合发展”、西南片区“雅竹”产业3条绿色发展精品环线,辐射带动沿线18个乡镇、189个村(其中贫困村38个)、32个重建新村实现同步发展……
  攻坚克难 啃下脱贫“硬骨头”
  提高脱贫质量,聚焦深度贫困区域,我市上下迎难而上、不胜不休。
  在我市剩余111个贫困村中,有2个村贫困发生率超过20%,有58个村地处中高山区、民族地区,有25个村集体经济短期内稳定达标比较困难,而这部分贫困村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贫困程度深的区域。
  如何攻坚?
  市委、市政府明确:要下足“绣花”功夫,采取有力举措,付出超常努力,坚决啃下深度贫困区域脱贫攻坚这个“硬骨头”。
  鏖战深贫,我市加强政策措施保障,制定印发《2018年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及《重点工作清单》,细化落实成16个方面86条攻坚措施,强化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顶层设计,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大攻坚决战格局。
  鏖战深贫,我市加大真金白银投入,制定出台19个扶贫专项2018年实施方案,整合行业扶贫资金28.34亿元,细化落实197个具体项目;同时,在8个县区稳固建立“四项基金”,规模达2.48亿元,已使用(周转)3.52亿元,惠及贫困群众22.2万人次。
  鏖战深贫,我市加大就业扶贫力度,搭建多元就业服务平台,带动贫困对象立足自身实际转变角色,试点创办“扶贫车间”,广泛吸纳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组织开展脱贫培训项目,提升就业技能,2018年上半年,共培训贫困劳动力1255人,举办了35场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和77场“送岗位信息下乡入村”活动,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2456人。
  然而,提高脱贫质量,还需要分类施策、靶向治疗。为此,我市构建起“驻村帮扶+社会帮扶”共促机制、“财政投入+金融支持”保障机制、“动态调整+痕迹管理”联动机制,三大机制联动,确保实现识真贫、扶真贫、真脱贫。
  路在脚下,连接过去。自脱贫攻坚以来,我市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确保中央、省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在我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接连取得脱贫攻坚首战首胜、再战再胜。
  路在眼前,指引未来。今年,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指出,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合力攻坚,高质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啃下“硬骨头”,决胜全面小康。如今,在1.53万平方公里的雅安大地上,157万雅安儿女正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向着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雅安日报/雅安新闻网记者 蒋阳阳 采写 市扶贫移民局供图

美丽南昌今年要全方位“出形象”
回报家乡助力衡水倡议书
王莹老师在第五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中荣获全国一等奖
【暖新闻·江西2018】王云霞:文明家庭的动人故事
热心公交司机帮助迷路老人回家
咬定目标不放松 脱贫攻坚“开门红”
市文化执法大队取缔一处擅自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点
海城男孩与亲属闹矛盾离家 徒步两天来鞍求助
“合江荔枝”宣传语全球创意征集活动火热进行中
陕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成绩可查询
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送达公告 (2018年第3号)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湛江在赶考
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四次会议
我市2家企业成全省首批“上云”标杆
新增16家社会环境检测机构
武城建设“四好农村路”助力脱贫
佛山助学会开展活动 走访看望23户贫困学子
808路萨区医院站调整至东风站5月22日起试运行
南岳区农排表0.4KV线路改造工程谈判公告
大“老鼠”原来是麝鼠 海门工人拒绝收购 送交动物救助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