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不是发个文件的事

  浮生若云
  3月21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并严令各级招生部门严守“30个不得”招生禁令。
  看上去,这次教育部是动真格“放大招”了。但实际上,取消体育特长生、奥数竞赛等5个加分项目,2014年就发布过。不得在新生入学后将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学生调整到普通类专业等“30个不得”,也在一年前已经出台了。“减负”喊了这么多年,但孩子们的负担却越减越重,压力也越来越大。
  不论是北京、上海这类大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家长已经习惯了把孩子送往各种校外兴趣班、辅导机构。即便有个别家长坚持不给孩子报校外补习,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现在哪怕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没报两个班,都不好意思跟别的小朋友交流。当别的家长纷纷给孩子安排校外培训,自家孩子不补,仿佛就输在起跑线了。
  早几天,教育部还专门发了个重要公告,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结果只能视为荣誉,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但面对主管部门一份又一份重量级的文件,家长们依然淡定不起来。尽管禁令不止,可“减负”就像一个顽疾,怎么下猛药,都难以断根。培训机构依然遍地开花,为什么?因为有市场需求在。
  小升初、考重高,这就是培训市场的指挥棒。为了在竞争中哪怕多一分的把握,孩子们也要奔波于各种课外培训班中。哪怕是钢琴、舞蹈、跆拳道这类兴趣班,孩子们也要艰难地考级,难道这么多孩子真有那么浓厚的兴趣吗?无非是想用这些证书在选拔时受到考官青睐,沾点加分的光。
  而从根本上看,“减负”只是改变了表面的少留作业、减少排名。如果中、高考的选拔制度没有变化,名校的光环没有变化,优质择业门槛没有变化,那么家长们只能从现实出发,作出为了孩子的未来,只能“增负”的艰难选择。这也是如今“减负”困境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减负”工作像牛皮癣般难以祛除的症结所在。
  不过,不管怎么样,教育部门能够出台这些政策,意味着他们也希望孩子能从各种培训中“解放”出来。在小升初中,“竞赛表彰不得作为入学依据”,高考“加分项目”取消,这些政策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还是拭目以待。

杭州一大伯为儿子工作事情失眠3年
“小喇叭”拉近与村民的距离
我市着力“找争抓重”助推乡村振兴
六合地税三管齐下加强非居民派遣人员个税工作
市督查组要求加快推进城山头自然保护区违规项目整改
“减负”不是发个文件的事
跨越111年 百年台柳路将打造中国特色商业街
宝鸡2017年新建6000停车位 缓解“停车难”
除雪保通畅
“蓝粉笔”集结31位名师赴百色支教
东港市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工作推进会
我市秋粮收购工作启动
县市区金融科技项目集中签约 马俊昀出席仪式
蚌埠供电公司职工运动会乒乓球比赛在我县举行
市司法局来我县调研基层司法行政工作
到布袋山感受自然风光,体验民俗文化
宋国权参加驻肥部队代表团审议: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坚持“三个区分开来” 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市纪委监察委相关负责人就《开封市干事创业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答记者问
@永康人 交警叔叔送的清明出行攻略请查收
新军屯镇老干部党总支召开了离退休党员学党史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