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74岁老人刘旭根不丢老手艺


编笆、擀毡、打铁花样样在行
刘旭根老人在编筐。
  在城区北石店镇东上村,有一位远近闻名的老手工艺人,编笆(筐)、擀毡、打铁花样样都在行,他还凭借精湛的擀毡技艺入选为晋城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就是74岁的刘旭根。
  一米七几的身高,黑瘦黑瘦的,满脸淳朴农民的味道,4月22日,记者在城区北石店镇东上村见到了刘旭根和他的“宝贝”们——棉花篓、土篓、车不栏、荆不理等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筐。
  编笆(筐)手工制作技艺、擀毡技艺、打铁花技艺都入选过我市2013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刘旭根一边编筐一边和记者讲述,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编笆(筐)、擀毡会有些陌生,但是依靠这些手艺制成的笆(筐)和毡,在过去都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就拿编笆来说,就是用竹子、柳条、荆条等编成的像席箔那样的东西,以前盖房子都少不了。而毡则是垫在炕上、床上,可以起到防潮、隔土、保暖的作用,更是以前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
  刘旭根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笆已经基本上没人用,但是筐在农村很多地方还有使用。这些成品筐看起来虽然并不复杂,但真正了解了,才知道这编筐至少需要经过割条、整理加工、编制三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很讲究。就比如这割条,就需要选择在秋季到冬季下雪前到山上寻找酸枣和荆条枝,然后选择一些粗细均匀、长短合适的,用镰刀割下以备使用,而且这些枝最好在一个星期内使用,以防止干枯不能使用。而整理加工和编制则更是讲究,哪一步没做好,都影响最后筐的质量。
  如今,擀毡的手艺更是难以见到了。刘旭根说,擀毡需要弹毛、铺毛、喷水等十几道繁琐的工序才能做成,而现在也很难收到擀毡用的羊毛,所以他家里也没有现成的毡,记者只是见到了资料照片。
  很多人应该和记者有同样的疑惑: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一般人能做好一件事就不简单了,刘旭根为何会这么多手艺,还样样都在行呢?刘旭根说,因为小时候家里穷,孩子又多,父母就送他去和师傅学擀毡,这擀毡可是个辛苦活,早晨4、5点起床、一直干到晚上12点,每天如此,如果干不完还得加班干。那时候学技术的地方不多,你要是不勤快,师傅是不会要的。就是凭着勤快爱钻研,刘旭根掌握了擀毡的技术,这一学就是四五年。上世纪70年代,刘旭根在生产队干活时看到修房用的笆,又对编笆产生了兴趣。因为之前上学时,学会编苇席,这两者之间有一些共通之处,刘旭根又找了师傅学了编笆,之后他又经过自己的琢磨,会做各种各样的筐。而会打铁花是因为小时候见过打铁花表演就产生了兴趣,后来由于在村里小高炉看过锅炉,加上自己琢磨就慢慢学会了打铁花。
  以前家里穷学会编笆、擀毡、打铁花可以赚些钱补贴家用,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手艺也都慢慢变成了爱好,“现在也就是打发一下时间,就是因为自己喜欢么。”刘旭根这样说道。
  文/图 本报记者 郭舒扬

临淄区反映小微企业征信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2018中国(日照)元旦迎日祈福大典隆重举行
市地税局召开全市地税系统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会议
粗心!2万元钻戒和7980元现金都掉车上了,公交司机物归原主
永兴县财政局多举措强化提升财政干部行政执行力
晋城:74岁老人刘旭根不丢老手艺
阜宁在上海签约56.3亿元新特产业项目
漳州台商投资区:精细纳管合力推进污水整治工作
上海市政府与中国宝武集团在沪签署加强全面合作推进吴淞地区整体转型升级合作协议
佳木斯大米将端上中山市民餐桌
宜宾卫校1400余名新生冒雨完成军训汇报表演
会城北门片区改造下水道老鼠再无藏身之处了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集聚区分局党支部开展“服务企业面对面”主题党日活动
卡紧工程推进节点 完善提高治污水平
新晃:专项督查整治向暑期教师有偿补课“说不”
海淀法院劳动争议庭副庭长王琰:守护劳动
李红军率市慰问团到南海舰队慰问
2018考研调剂23日开始 志愿锁定时间最长达36小时
德州组织收看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情况视频会议
我市旱情初现发展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