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我市各地围绕“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以各种形式宣传十九大精神,在全市形成了学深学透的热潮,各地涌现出了许多宣讲的特色组织、优秀典型以及好的传播形式,被群众所喜闻乐见。
“姚铁嘴”与他的“徒弟”们
在如皋市,提起“姚呈明”这个名字,总能听到啧啧称赞:“我们就喜欢听‘姚铁嘴’讲讲课。”“他引导我们学会思考、改变理念。”
姚呈明,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如皋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专职委员。11月26日,如皋市如城街道许庄社区的8名党员代表围在一起,在党总支推出的十九大党课候选讲师名单上挑选心仪的讲课人。大家一致挑中的是“姚呈明理论武装工作室”的首席名师姚呈明。
第二天下午,姚呈明应邀来到许庄社区,以《划时代的盛会 新征程的指南——和你走进十九大》为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解读十九大报告的主要内容。畅谈、互动近两个小时,笑声、掌声、叫好声始终相随,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11月,姚呈明宣讲了60多场。
姚呈明还为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党组织培养草根“理论名嘴”和党课宣讲员,首批招收学员18人。学员们以身居基层的优势,以“小快灵”的轻骑兵姿态出现在基层党支部的党课讲台上,把党的十九大精神送进村居庭院、企业车间、学校课堂、机关讲台、建筑工地。学员宗慧敏、王钰崧、钱顺国、印丽梅、张严等多次走进农家小院、敬老院、村小和幼儿园、文化中心,分享十九大学习心得体会。到目前为止,18位学员已经宣讲十九大精神100多场次。
村民小组长办家庭夜校
在倪伯苍的家里,关于党的十九大的最新消息都被他收集整理好,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每天晚上,他都会邀请村民过来一起看新闻,学习十九大精神,畅谈体会。
昨天晚上,倪伯苍5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围着20多人,正在收看央视新闻,他们边看边讨论,十分热闹,有的人还带着笔记本,一有什么新的想法便认真记录下来。倪伯苍说:“来的都是村里的群众,邀请他们一起交流学习,人多,学习的氛围也就更加浓厚了。”
倪伯苍,今年70岁,家住启东市海复镇庙基村20组,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庙基村村民小组长、第6网格员。今年4月开始,他在家中布置了学习园地,自掏腰包在宅前布置了一排宣传栏。海复镇党委、政府见他的学习园地办得有声有色,赞助给他一台电视机和两只音箱。十九大召开后,他马上利用自己的学习园地宣传十九大精神。
倪伯苍喜欢用“大白话”结合实际,认真给大家宣讲。14组村民施品珍说:“从10月18日开始,倪大伯家里每天晚上都有宣传学习十九精神的活动,我每天都坚持参与。听了倪大伯的宣讲后,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板凳讲习所开到农家小院
11月25日,海安县南莫镇严马村老党员陈荣喜家的小院里很热闹,听说村党总支书记朱宝荣来宣讲十九大精神了,左邻右舍纷纷来到他家,拉起板凳坐下来听讲。朱宝荣是这个板凳讲习点上的宣讲员,他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从农村老百姓关心的一些利好政策开始解读。
自2016年起,南莫镇16个村陆续开设了“板凳课堂”,把党的理论知识、惠民政策送到群众家中,搭建了群众身边的宣讲平台,打通了向群众宣传的“最后一米”。两年来,该课堂覆盖了全镇16个村,开课宣讲100多场,受众6000多人次。党的十九大召开后,该镇又将“板凳课堂”升级为“板凳讲习所”。
在 “板凳讲习所”,宣讲员们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押韵风趣的打油诗、诙谐幽默的三句半等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身边事说身边理,传播党的好声音。
11月19日,人民网、中新社、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记者齐聚南莫镇观摩“板凳讲习所”。人民网采访部副主任说:“板凳讲习所这种方式确实是一种创新举措,能及时地把党的方针政策送到田间地头。希望这种方式能大力推广开来,惠及到更多的百姓。”
南莫镇党委书记吉祖荣说:“下一步板凳讲习所将进一步创新形式,充分发挥流动性、灵活性等特点,将十九大精神传播到家家户户,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梦想小剧场”遍地开花
通州区金沙街道打造宣传十九大精神的“梦想小剧场”,街道党工委书记葛红俊说:“用文艺的形式宣传十九大精神,街道的文艺爱好者很兴奋,很快编排出了节目。”
“梦想小剧场”演出成员由镇村青年干部中的文艺骨干20人组成,他们自己编排了情景剧《禁烧风波》、舞蹈《金凤蝶韵》等12个节目,至今已经演出6场。11月27日下午在城区人民公园演出吸引了近千名市民观看。该街道明年将发挥镇多个文艺团队的作用,安排108场演出,通过送戏到村社院落、到田间地头、到市民广场,以合唱、歌舞、快板、诗朗诵、情景剧、小品、民乐、有奖知识竞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如东县大豫镇组建了由退休职工中的文艺爱好者72人组成四支草根文艺宣讲队,以说唱、快板、舞蹈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宣传十九大精神,至今已演出20多场,受益群众一万余人。说唱《总书记下乡来》,由海韵之声文艺队自编自导自演,22名队员年纪最大的73岁,最小的50岁,他们将十九大精神编排成一句句说唱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说出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